脑梗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属于脑血管病的一种。
脑梗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缺血性脑梗和出血性脑梗。
缺血性脑梗是最常见的类型,约占所有脑梗的80-85%,通常是由于脑动脉或颈动脉发生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因导致血流受阻,从而引起脑部供血不足,缺血性脑梗的主要病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
出血性脑梗则是由于脑动脉破裂导致脑内出血,约占所有脑梗的15-20%,这种类型的脑梗通常是由于脑动脉瘤破裂、脑血管畸形等原因引起的,出血性脑梗会导致脑组织受到直接损伤,并且由于出血压力对周围脑组织造成挤压,可能引起更广泛的神经功能障碍。
脑血管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全球范围来看,25岁以上人群罹患中风(脑卒中)的风险为24.9%,我国这一数字接近40%,即有四成的人从25岁开始就有可能发生中风。
据国家卫健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的数据,年,我国40岁以上居民中风患病率为2.61%,发病率为.23/10万人,死亡率.4/10万人;由此测算,年时全国40岁以上人群中有约万卒中患者。事实上,这一数字每年还在递增。
为什么脑梗会逐渐增多?
——人口老龄化: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脑梗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老年人更容易受到高血压、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的影响,这些因素是引发脑梗的风险因素。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现代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饮食不规律、缺乏运动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都会增加患脑梗的风险。
吸烟、饮酒过量、不良饮食习惯以及缺乏锻炼等行为都可能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进而增加脑梗的患病率。
——慢性疾病的增加:
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是脑梗的常见诱因。随着这些慢性疾病的增加,脑梗的发病率也相应上升。
——环境污染:
空气污染和水质污染等环境因素可能对心血管健康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增加脑梗的风险。
——生活压力: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生活压力大,长期承受高强度压力可能导致慢性应激反应,进而增加脑血管病发生的风险。
医生:与肥肉无关,3种调味料需少放
——盐:
高盐摄入与高血压密切相关,而高血压是脑梗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为了预防脑梗,应该减少食物中的盐的摄入量,建议每天摄入的盐量不超过5克,可通过减少食用加工食品、咸味零食和高盐调味料等方式来控制盐的摄入。
——糖:
过量的糖摄入会导致肥胖、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这些都是脑梗的危险因素。
为了预防脑梗,应该减少摄入含糖饮料、糕点、糖果和甜品等高糖食物,建议选择新鲜水果作为替代品,避免过多摄入精制糖和加工食品中的隐藏糖分。
——油脂:
高脂肪和高胆固醇的油脂摄入过多也可能增加脑梗的发生风险。
建议选择健康的油脂来源,如橄榄油、亚麻籽油和坚果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减少摄入动物脂肪和经过高温加热的油脂,如深炸食品和煎炸食品。
两个方法能识别脑梗
影像学检查:
a.脑CT扫描:脑CT扫描使用X射线进行成像,可以帮助医生检测脑梗塞引起的血管阻塞或者脑出血等情况,脑CT扫描可以快速获取图像,对急性脑梗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b.脑核磁共振成像:脑MRI利用磁场和无害的无线电波来生成详细的脑部图像,相比CT扫描,MRI对于早期脑梗的检测更为敏感,并且可以提供更多关于脑组织结构和功能的信息。
c.血管造影:血管造影是一种介入性的检查方法,通过在血管中注入对比剂,然后使用X射线或者CT扫描来观察血管的情况。血管造影可以提供更详细的血管图像,帮助医生确定脑梗的位置和严重程度。
临床评估:
a.病史询问: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既往是否有类似症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史,以及是否有家族遗传病等。
b.神经系统检查:医生会对患者进行神经系统的检查,包括观察面部表情、语言能力、肢体运动协调等,以评估脑功能是否受损。
c.血液检查:医生可能会进行一些血液检查,例如检测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凝血功能等,以评估脑梗的风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