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管理,常涉及到血脂的控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浓度控制在70mg/dL可降低主要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有研究发现,该血脂控制目标并未显著降低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但内中膜厚度(反映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显著减小,原文简要翻译如下:
背景:根据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AHA/ASA)治疗指导建议,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应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LDL-C水平的控制目标为mg/dL。TST试验(TreatStroketoTarget)表明,在名缺血性卒中患者中,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浓度控制在70mg/dL可降低主要心血管事件的风险,然而其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演变的影响尚不清楚。方法:将符合条件的患者(①年龄大于18岁;②发生过缺血性卒中,发生时间大于3个月;③卒中后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0至3;④有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⑤有他汀治疗指征)以1: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目标LDL-C浓度70mg/dL或±10mg/dL两组(两组人员的基线特征表如下图);在随机化后分组后3周,测定受试者LDL-C浓度,研究者调整他汀类药物剂量或根据需要添加其他降脂药物(如依折麦布),以达到指定的LDL-C目标;随机分组后每6个月对患者进行一次随访,测量LDL-C浓度。颈动脉超声检查在基线和2、3和5年时进行。所有图像都直接从颈动脉超声设备上传到智能医疗技术数据库,图像分析人员对随机分组不知情的情况下,对两条颈总动脉的内中膜厚度进行测量。主要结局事件是新发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内中膜厚度进展。随机化后两组人员的基本特征情况
结果:随访3.1年(中位数)后,LDL-C浓度在较低目标组中为64mg/dL(1.64mmol/L,均值),在较高目标组中为mg/dL(2.72mmol/L)。低目标组与高目标组新诊断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相似:46/(5年发生率,26.1%)vs.45/(5年发生率,29.7%);高目标组的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变化为-2.69μm(95%CI,-6.55至1.18),低目标组为-10.53μm(95%CI,-14.21至-6.85);组间的绝对差异为-7.84μm(95%CI,-13.18至-2.51;P=0.)。两组的LDL-C浓度变化两组的新发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内中膜厚度进展对比
结论:在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与mg/dLDL-C水平的控制目标相比,70mg/dL(1.8mmol/L)的LDL-C目标并未显著降低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但内中膜厚度(反映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显著减小。
—THEEND—更多阅读:MRI-PlaqueView支持文献汇总国外硕果累累,国内奋起直追,MRI-PlaqueView全球应用版图重磅发布!最新最热的颅内专题合辑MRI-PlaqueView操作流程讲解视频6幅图告诉你,什么是MR-VPD检查!漫谈颈动脉管壁MRI成像发展史梅奥医学中心都用MRI-PlaqueView做科研了,还发了文章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