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内经》这部被中医学者奉为经典之王的巨著,在我眼中只是一本亦邪亦正的书本而已!说其亦邪:抛终极医理至书外,弃终极医理而不用,使其成为口口相传的常识,无意或有意的将经络、穴位的真正所指、作用、功能等等的真理真相加以隐藏,从而成功的将医理带偏了航向;亦正:理是直的,弓是弯的,真理是永恒不变的。任其肆虐、任其残踏、任其掩饰、任其雪藏。寒冬过后,总会有春暖花开的时候;潮涨潮落总会有水落石出的时刻。去除糟粕,尽见精华!
《*帝内经》是一本理论的大杂烩,是一部知识的汪洋大海,表面看波澜壮阔,实则暗流涌动还有无底深渊。如按需索取,皆可获益。我以前所写的内容,包括现在的和以后关于人体疾病的内容均出自于《皇帝内经》;如贪婪,想尽收眼底,尽入囊中的将会沉溺于其中。自*帝内经成书以来,凡精读精研之人无一幸免!感觉自己知识丰富无所不知,实则是:一无所知!
《*帝内经》中论述的人体穴位有个,可实际载入的只有个。是编写时漏掉了?还是本来就没有那么多?这个只有天知道!《针灸大成》中录入的人体穴位有个,而今专家学者有说人体有多个穴位;有说人体有多个穴位;还有说人体有多个穴位。今天我也做一回专家,我给你说:远不止这么点穴位,不信你把药王孙思邈发现的阿是穴也加上。阿是穴,是穴位分类名,又名不定穴、天应穴、压痛点。这类穴位一般随疾病而定,多位于病变部位或附近,以压痛点为穴位。如此一来,哪里痛哪里就是穴位,那么人体的每一个毛孔,每一个汗孔都有可能成为穴位。别说八百多,就是八万、八十万甚至八百万都多!穴位是有它专属作用和功能的,不是谁说多少就多少的,以后的科学是可以验证的。今天我也不知道人体的穴位有多少,但我可以肯定的告诉你:阿是穴它不是穴位。另外再告诉你:阿是穴也不是药王孙思邈发现的,不信你可以查看灵枢经的《经筋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分春.夏.秋.冬十二论之述。“腧”就是穴,以疼痛点为穴位,早在内经中论述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怎么会是药王发现的呢?并还编了一个小故事广为流传,如药王泉下有知,也一定会害臊的!下面我就开始为你揭开中医穴位的千古之谜:
穴位的定义性解释:穴位又称穴道,是中医针灸的地方。此解无懈可击、无始无终、无从开口啊!那从哪里开解呢?当然还从《*帝内经》来开解。*帝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
这说的是:医生治病,同一种病用不同的治疗方法,都可以治好,这是为什么呢?不同的疗法指哪些疗法?那就是指*帝内经中的五大疗法。东方的砭石、西方的*药、北方的艾灸、南方的针刺和中央的按摩。
众所周知,无论吃药、打针、输水或体表泡、涂、抹、其药物无论是靠肠胃吸收,或直接进入动脉、静脉组织吸收,最终都是在血液里随血液的循环流动向人体的四肢百骸而输送。通过药物的有效成分和不同药理或扩张血管,或收缩血管,或补充营养,或促进代谢,或稀释血液,或消灭病菌等等作用下,最终结果是疏通血管,达到病愈之目的。
西医的血管就是中医原始所指的经络,中医药治疗疾病的方法和原理与西医是一样一样的。那么艾灸、砭石、针刺、按摩几种疗法,不需要和药物那样必须去疏通血管,而大多只是疏通一下穴位就可以治好疾病。用药能治百病,不用药同样也能治百病;疏通经络能治病,疏通穴位同样还能治病。你说穴位神奇不神奇?由此可见,经络与穴位它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西医的解剖学事实验证得知:穴位是有众多的毛细血管和神经纤维相组成。到此真相大白,毛细血管就是中医的子络或孙络,就此明明白白的告诉了我们:穴位就是经络系统的组成部分。
那么穴位在经络系统中起的什么作用,扮演的什么角色?别急!《*帝内经》全有解释,并且是说的清清楚楚:在《*帝内经》里,不管是上卷的《素问》,还是下卷的《灵枢》,其中有很多的篇幅或同一篇里,反复或重复的在说以下这些话:“余闻气穴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乃生百病。孙络三百六十五会,亦以应一岁。溪谷三百六十五会,亦应一岁。人九窍三百六十五络应野。九针通九窍,除三百六十五节气。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以为天地。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经脉十二者,以应十二月。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等等。这些你能看懂它反复在说,反复在强调的是什么吗?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这就是之前我说过的:*帝内经中大量篇幅理论有不断重复,不断叠加,一字多意,一词多用,篡改,删减,增补等多方面的原因。如果按字,按词,按句,按段,按篇而索意,那是找不到规律的。就拿上面三百六十五节、会、穴来作个说明:会和穴同指的还是穴,而“节”字,内经上:“逢绝道而出者,为节”。绝道指的在人体内骨关节与关节之间,大多数是没有直接相通的通道,所以称绝道。骨关节与关节之间是依靠筋相连接、相稳固、相支撑、相活动的。筋都是从骨关节处生发而出的,故为节。但从《经筋》论中:筋的起止、长短、走向等什么都有,可就是没有这个节字,更没有三百六十五节之说,甚至连三百六十五这个数都没有。所以,按字,按词索意在内经中找统一规律的路是行不通的!
节有段的意思;会有相会、聚会的意思;穴有洞、窝的意思。从经脉穴位图上来看。穴位依经脉呈纵向分布,每一条经脉线上都有几十个穴位,其距离或远或近,这就是分段、分节。分段处有个点,这个点就是相会、聚会的地方,又称穴。三百六十五会是穴的别名;三百六十五节是穴的代称。因此.*帝内经上下卷中只要是涉及三百六十五这个数后边除带日的,其余又无法明确解释的统统可理解为穴。这是著《*帝内经》过程中,套用古人最高智慧结晶的天人合一思想及阴阳相应论,其目的就是混淆视听,从而达到隐藏穴位在经络系统中的作用和功能。
天有日月,人有经络。日为阳,月为阴;经脉为阳,络脉为阴。日月轮回,经络循环。日月有交替,而经络交替在哪里?这就是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穴!人体经脉与络脉的交接点就是穴位,不经穴位动脉血是无法进入静脉的!再给你作个比喻:心脏有人体总泵之说,动脉血管可比作上水管道,静脉可比作下水管道,穴位就是它们之间相交接的水龙头。能明白了吧?这就是穴位的第一功能及作用。
穴位的第二功能就是负责向所辖区域内提供营养,代运废物的。人体由脑、发、皮、骨、脏、腑、肌、脂肪等等相组成,各部位所需的营养及代谢的废物既有相同,也不尽相同。因管辖的范围、区域大小和分工不同!这就是穴位分布有远有近的原因。
这些*帝内经上其实也算说的很明白,只是按字、按句去理解、去解释,那可就糊涂了!歧伯曰:“五脏五腧,五五二十五腧;六腑六腧,六六三十六腧。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腧,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腧也。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知其要者,一言而终”。这就是在说:人体的经脉有深有浅;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所以.穴位就有深有浅;有远有近;有大有小。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上分配的穴位数量多少不尽相同,其深浅、距离、大小也各不相同,但穴位的共同作用却是相同的。那就是:腧为输送的意思;腧也就是穴的别称。穴位是阴阳互换处,动脉流入静脉的交接点;这就是:“一言而终”的含义。
以上说了穴位的两个作用及功能,穴位还有第三个作用及功能,那就是后期经脉论、经脉循行论、经脉穴位图方面的内容,不在本文范围之内,以后详谈!
到此终极医理的基础理论已全部完工。以后理论涉及内容:人体病菌的来源、病因的形成、预防和治疗的方法及人体生物电的来龙去脉……。
医理的三部曲终于告一段落,在身心压力得以缓解、倍感轻松的同时,从内心深处油然而生了一股敬意,不由自己的发出了一声赞叹:我们的古人,老祖宗的智慧怎么能够如此的高深与完美!所以.在此分享给所有的炎*子孙共同来感受一下我们的古人、老祖宗智慧的高深与伟大;也让世人感受一下我们传统文化的魅力与风采!
中国有五千年不间断的文明史,这在世界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好孤独噢!想找一个进行对比的对象都没有!没办法呀!那就拿西方引以为豪的、所谓的科学来个对比吧!
一:现代医学有血循环系统,即.心脏泵血,血液回流心脏的心血循环论。但它缺少一个给心脏提供动力的合理动力源,尚处于永动机的认知层面。而中医有“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一套完整的气推血行论。这个气指的是空气的气,还是气功的气?暂不讨论,无论对错,最起码它给心脏提供的有源动力;最起码它符合能量守恒定律。此为一比!
二:学术界公认的血管论是几百年前的西方人提出来的,事实是:我们的古人早在几千年前就将它搞得明明白白,只是名称叫法不同罢了。我们的古人不仅知道血管有动脉血管、静脉血管、分支血管、毛细血管、同时还知道血管里流淌的血液是经过穴位进行交换的。而当今科学不承认穴位的存在,尚处于无知状态。此为二比!
三:解剖学在学术界又被公认为西方人创建的。我想看过*帝内经的人应该是很多的,我想问一下:*帝内经中的经络、脏腑、经筋、经水、骨度、脉度、平人绝谷、本脏……。其中的数据、论述、结论等内容都是怎么来的?其中《经水》论中: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外,外可度量可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这段内容是我写上去的?还是你写上去的?还是哪个学者、哪个专家写上去的?再问问中医人、中医界和学术界:能拿出点自信不?现代科学很发达,医院的各种检查仪器试试?看看科学还有啥?仪器是科技的产物,它代表不了科学!而中医有:表里如一、表里相应、内感外应、外应内感……。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就可断明病因、病情及治疗方法等等。此为三比!
四、四就不说了,因我还没有将这方面的内容写出来,暂切和科学的相比留到以后吧!
综上:现代的科学很科学,但和我们古人、老祖宗的智慧相比:我不知道该怎么说???
作者:伊东天
为实现伟大的复兴梦尽一点力;为弘扬传统文化尽一点责;为天下所有人都能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尽一点心。
特此声明:欢迎阅读!欢迎指正!欢迎收藏!感谢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