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瘤破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左手绘画右手解剖,懂天文还能造坦克天 [复制链接]

1#

很多人了解达芬奇,是因为《蒙娜丽莎》或《最后的晚餐》这两幅世界名画,但其实,达芬奇的真实身份是——全能天才。

除了绘画,达芬奇在音乐、建筑、数学、几何学、解剖学、生理学、植物学、天文学,动物学、气象学,地质学、地理学、物理学、光学、力学、土木工程等近20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成就,光是遗存的研究手稿,就有页之多。这也是为什么他的存世画作数量稀少的原因,毕竟,天才的精力也是有限的。

如果一一盘点他的发明和研究,一篇文章也列举不完,不过我们可以通过几项代表性成果,来窥探这位天才的超级创造力:

天文学领域:达芬奇早在哥白尼之前,就断定“地球中心说”的观点是错误的,他认为地球不是太阳系的中心,更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一颗围绕太阳运转的行星。

解剖学领域:达芬奇被认为是近代生理解剖学的始祖,他研究了人体各部分的构造,认为血液是不断循环的,老年人的死因之一就是动脉硬化,几百年以后,这些观点得到了后辈们的证实。

军事领域:达芬奇发明了子母弹、三管大炮、坦克车、滑翔机、扑翼飞机、双层船壳战舰等n项武器装备。年,一位36岁的瑞士人使用达芬奇设计的金字塔型降落伞,从米的高空成功跳下,安全着地。

连达芬奇的小迷弟爱因斯坦都说:

“达芬奇的那些研究成果,如果在当时就发表,科技至少可以提前半个世纪”。

达芬奇的大脑就像是一个百科全书,他的思想远远领先于那个时代,因此常被人怀疑是“最有可能穿越的人”。而这些硕果累累的发明成果,源于达芬奇那令人的创造力。

创造力是天生的吗?——不可否认,确实有天赋因素,但更多的其实是人们后天的自我开发。

然而,很多人却认为创造力这个东西,强求不来——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因此,研究创造力是一件受累不讨好的事情。

然而有一位名叫米哈里·希斯赞特米的积极心理学专家,却花了30年专门研究创造力。他认为,创造力的产生是多个因素的协同效应,而并不是单一的天赋所致。他访谈了91位创新者,以获得关于创造力的奥秘,并将他的研究成果,整理成了一本书,叫做《创造力:心流与创新心理学》。

重新定义创造力

作者指出,无意义、无根据的创新并不是真正的创新,或者功利点说,至少不是成年人追求的创造力。比如,作者曾经收到过很多奇葩来信,写信人寄来的是一本建造飞碟的教科书和一张看似精确的设计图,后来他发现那幅设计图是从家用电器上的说明书上抄下来的。作者坦言:这样的“创造力”,不免让人失望。

真正的创造力的定义是:能够改变现有领域或创造一个新领域的观念,行动或事物。比如新方法、新歌曲、新设计。基于这一标准,达芬奇必然是当之无愧的创新者。

由于真正的创造力,以领域或活动为背景,因此,作者认为,创造力发生在人们的思想与社会文化背景的互动中,是一种系统性的现象,而非个人现象。

换句话说,像小孩子那样,依靠天马行空的想象或者关起门来憋大招,并不能激发真正的创造力。创造力的产生,必然是人们在某一相关领域,长期钻研的成果。因此,作者在书中写道:

一个人不可能在他没有接触过的领域内,产生创造力,创造力来自时间注意力的积累。

说到这,你可能会质疑:达芬奇也是长期钻研多个领域,才有这么多发明成果的吗?

答案是必然的。为此达芬奇特意发明了一个睡眠法:每工作4小时,就睡15分钟的觉,这样一个昼夜的睡眠时间也不会超过1.5个小时,如此一来他便有了更多的工作时间。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达芬奇这样一个工作狂人,并且善于发现问题并找到答案,那么他也一定发现了创造力的奥秘,并在不断地训练自己。

创造力产生的5个阶段和驱动意志力的心流体验

作者把创造力的产生,划分为了5个阶段。分别是:准备期、酝酿期、洞悉期、评价期和执行期。

在准备期,人们常常会在有趣的、能唤起好奇心的问题中。就比如小时候我们常常因观察地上的蚂蚁,而错过了家里的晚饭。

在酝酿期,我们会在大脑中进行有意识地思考,试图理清问题中包含的逻辑,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在洞悉期,我们会找到一个确定的方向或者一个绝妙的点子,比如,小说家想出了个故事梗概,作曲家哼出了基本旋律,设计师找到了灵感。

在评价期,我们会用理性来判断上一步的方向和点子,是否值得继续研究下去。就比如在撰写文章时,我会先确定一个选题,这个阶段就是洞悉期。而接下来的评价期,我会有逻辑地进行分析,确定这个选题到底有没有可写性。选题常常被推翻,因此这个阶段非常令人头疼。

最后一个阶段是执行期。这个过程需要我们克服拖延和干扰,将全部的注意力和时间集中在手头的工作上。因此它常让我们感到枯燥。

既然创造力的产生过程如此复杂且煎熬,那么那些不为名利的创新者们,是如何坚持下来的呢?

作者发现,除了兴趣,有一个关键因素,可以驱动人们在工作上的钻研,那就是[心流体验]。作者指出:心流体验发生在费力、有风险、且困难的活动中,这些活动能扩展人们的能力边界,指引着人们不断探索。

当你进入心流模式时,你会有以下体验:

明确知道下一步目标不轻易受到干扰不担心失败遗忘时间自我意识消失注意力十分集中心流体验所带给我们的这些好处,能够驱动着我们的意志力,使我们可以聚焦于专业领域的目标,直到创新发生。

了解了创造力的运行机制,我们再来聊一聊如何培养或开发我们的创造力。

三个方法,让你更有创造力

达芬奇的创造力,无人能及。因此如果以他为标准,去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那么绝大部分人类都会失败。然而,对我们普通人而言,关于创造力最有价值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才能让我们变得比原来更有创造力,从而提升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体验。

①培养好奇心

你可能觉得,培养好奇心,那是小孩子该做的事,成年人没有时间去玩那种把戏。然而作者却认为,好奇心就是创造力的土壤。作者通过与众多发明人的谈话了解到:富有创造力的人,即使年近九旬,却也始终保持着孩子般的好奇心。因此培养好奇心,是提升创造力的关键动作。

你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每天设法让自己对某件事而感到惊奇:比如尝试一件你觉得不会尝试的事。每天设法让至少一个人感到吃惊:比如表达你从不敢表达的观点记录上述那些惊奇时刻:以便日后回顾跟住那些让你产生兴趣的事:不包括刷剧和短视频

如你所料,最后一条的解释是我自己加上的,因为作者不了解我们的生活习惯。

言归正传,作者的用意,旨在让我们发现生活中更多的趣意,为创造力培植土壤。就像作者在书里写到的那样:

当你开始付诸实践,你便会感到,在日常体验的表面之下,各种可能性在搅动着,这是在收集创造性的能量,是从童年起逐渐衰退的好奇心的重生。

②发掘心流体验

正如前文所说,心流体验是驱动发明者不断钻研的重要因素。因此,获得更多的心流体验,就更可能激发更多的创造力。以下方法可以帮到你:

每天有明确的目标:因为目标能让你知道下一步该干什么,以保持专注增加事情的复杂性:因为你无法一次又一次地从相同的工作中获得乐趣。给行动予以阶段性反馈:没有回响的行动,坚持起来会非常辛苦,因此要懂得寻找或为自己提供反馈。减少干扰因素:比如把手机调成静音,卸载娱乐性软件。塑造你的环境:环境不一定非要多么优越,而是令你感到舒适,如果整洁的关键能让你更加专心,那么就收拾干净后再开始工作。以上几种方法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获得心流体验,让我们能在专业上全情投入,以遇见更有创造力的自己。

③练习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对创造力而言,至关重要。发散型思维的训练可以让我们的思维保持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

流畅性指向观点的数量;灵活性代表完全不同的观点;独创性指的是观点的独特。基于此,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训练发散性思维:

想出更多的点子:比如,对某个关键词进行头脑风暴,找出更多意思相同的词语想出不同的点子:比如,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或者换一种价值观去解读某种现象试着想出独特的点子:例如,给自己起一个特立独行的网名。以上述三种方式进行思维训练,可以帮我们拓展思维的边界,长此以往,当我们在专业上遇到问题时,我们便更能够找到创造性的答案。

〖写在最后〗达芬奇的创造力,虽有天赋基础。但也绝对有后天刻意训练的因素,毕竟,他是一个善于思考问题和设计方法的人。如果创造力真的能够训练和培养,就让我们向达芬奇靠近一点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